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全国各地都有园林,有的历史很悠久,景色也优美,但总是难以和苏州匹敌。因为苏州园林的优势是全方位、立体的,此地有成熟的工匠,有多金且慷慨的园林主人,更有成体系的理论著作,其中的佼佼者与先行者就是苏州人计成的《园冶》。很多人就算没有听过计成,去一趟苏州旅游,总要听导游讲上好几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实就来自于《园冶》。
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应当念作“pǐ”),苏州松陵人(松陵是吴江的古称)。其姓名中的“否”字出自传统经典《易经》里面的“否卦”,象征着由泰变否,从好到坏的转变,成语否极泰来就出自此意象。计成的人生与否卦象暗暗吻合,从幼年时的条件优渥,到中年时的家道衰落,形成一幅由高到低的曲线。
正所谓物极必反,否卦走到极致后,则阴极阳生时来运转,人到暮年的计成将所有精力投入到造园之上,成为建筑行业的专家,通过写下造园专著《园冶》,得以留名后世被人纪念。纵览计成生平,他一直在否与成之间转变,上天在关闭房门的同时,又为之打开窗户,让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永远都有收获。
按照封建时代的评判标准,计成不算成功,甚至可以被称为失败。他的平生得意之作《园冶》在诞生的时候,属于工匠技艺的范畴,按照古代士农工商的排行,只能位列第三,算不得上等的事情。所以关于计成的记载非常有限,今日主要从他在《园冶》写的自序中觉察到蛛丝马迹,大概拼凑其一生。
计家为吴江大姓,明代涌现出很多文人雅士,计成自幼生活成长在书香门第之间,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其晚年撰写《园冶》铺垫下综合文化修养。
计成的学养表现在多方面。他的文笔突出,擅长写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的骈文,让《园冶》的语句充满韵味,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他的学问广博包罗万象,在《园冶》一书中涉及典籍达20余部,有儒家的《诗经》《尚书》;有史家的《史记》《汉书》;有诸子的《墨子》《庄子》;也包含文学作品《文选》《世说新语》,资料详实丰富,令读者大开眼界。
苏州是“园林之乡”,自宋代开始便兴起建造园林的风气,其间能人名家辈出,计成能后来居上脱颖而出,靠得是一手过硬的绘画技巧与对文人品味的理解。明代中后期,文人大规模参与到工匠所从事的手工业生产活动,典型的就是紫砂壶。计成自小喜欢绘画,尤其推崇北方山水画家荆浩、关仝师徒,喜欢揣摩两人笔意,追求雄伟险峻之气势,培养别具一格的文人审美观念。靠着这种理念和画艺,计成参与到园林建造之中,能够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方案,获得上自园林主人下到建筑工匠的认可,奠定行业专家的地位。
苏州园林的内核是文人造园,追求一种“中隐隐于市”的意境,恰好计成从少年时期就喜欢效仿竹林七贤远离名利、潇洒不羁的生活方式,经常跑到深山丘陵里面观赏风景寻求心灵的安宁,他的这种精神高度契合园林主人的需求,为其之后的人生埋下伏笔。这种“市隐”观念是苏州传统。
计成青年时期爱好旅行,历时十余载,踏足过江苏、北京、湖北等省市,几乎相当于小半个中国,他边走边学,汲取北方建筑精髓,为《园冶》注入活力。这种远足风气兴起于明代中后期,当时西学东渐与经世致用思想让士人关注地理民情,掀起一股研究地方风俗、名胜的热潮。
行行复行行中,计成回到苏州老家,之后选择来到润州(今镇江)定居。中国人安土重迁,计成由苏州迁往镇江有违常情。从他在镇江的遭遇似乎能猜出原因。某日,计成在镇江闲逛,碰上一个富豪要求工匠在林木翠竹之间摆放石头,堆叠成假山,他看到后哈哈一笑。富豪以为在嘲笑自己附庸风雅,便上前问道:“先生发笑可是看出不妥当的地方,要来指教我啊?”计成回道:“世上的山水有真有假,你为什么不仿照真山的形状,垒好石头。”富豪不以为意,觉得他光说不练假把式。计成为证明自己,走上前来模仿真山形态走势堆垛石头,作品惟妙惟肖,引得旁观者发出阵阵赞叹。计成属于文人不该亲自干活,反常的背后可能其生计艰难,需要以自荐的方式加入造园行业。
试手之举让计成名望大增,从一介文人变作园林专家,获得江西布政使(主要负责管理一省的行政和财赋的出纳,相当于省长兼财政厅厅长)吴玄的造园邀约。计成到现场考察完园基后,觉得地形偏高,水源偏深,林木有高有低太不整齐。有鉴于此,计成说道:“园林建造要上应自然,下顺地理,扩大优势。既然这边地形高水源深,林木高低不一致,那就堆叠石头突出高度,开挖湿土把水塘变深,更要顺应林木建造假山,形成错位,沿着水池修亭台水榭,这样便能充满文人山水画的意境。”
吴玄接受建议遵照执行,很快落成园子,并取名为“东第园”,“东”指明方位,“第”有门第、品第之意,暗含科举及第,用东第为园名,显然对园子非常满意。计成靠着亲手设计建造的东第园,开始在江南文人圈与建筑圈站稳脚跟,为其后来的园艺宗师铺平道路。
计成前半生选择效仿竹林七贤过隐逸生活,为排解忧愁踏上游学之路,在走走停停间,把各地的山川建筑融入脑海。这些举措不能增加科考的几率,中年归家的计成,人生否到极点,又时来运转,靠着一次偶然的园艺行为,踏足建筑行业。
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游燕及楚,中岁归吴,择居润州。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或问曰:“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睹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遂播闻于远近。
适晋陵方伯吴又予公闻而招之。公得基于城东,乃元朝温相故园,仅十五亩。公示予曰:“斯十亩为宅,余五亩,可效司马温公‘独乐’制。”予观其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予曰:“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落成,公喜曰:“从进而出,计步仅四百,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
时汪士衡中翰,延予銮江西筑,似为合志,与又予公所构,并骋南北江焉。暇草式所制,名《园牧》尔。姑孰曹元甫先生游于兹,主人偕予盘桓信宿。先生称赞不已,以为荆关之绘也,何能成于笔底?予遂出其式视先生。先生曰:“斯千古未闻见者,何以云‘牧’?斯乃君之开辟,改之曰‘冶’可矣。”
《园冶》是计成一生心血所在,凝聚着其全部的造园经验与个人智慧,堪称中国园林艺术理论的翘楚,世界建筑史学界的瑰宝。这部书从诞生开始便充满传奇,它经历了由父子间家庭内部相传,到面向社会出版发行的转变。
《园冶》的诞生有着非常强的偶然性。身为造园专家的计成本应当遵循工匠间的传统,类似于苏州传统建筑流派香山帮匠人,通过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一点点在工作中把本领传下去;或者类似于主持清代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采用族内相授的方式,将园林秘诀通过血脉往下世袭。历史上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时有发生,古人因此严守独门秘诀,计成究竟怀着怎样的心态写《园冶》,甚至公开发行出版呢?
原来计成晚年得子,无法庇护尚幼稚的儿子,害怕看不到儿子成家立业,才会将一身本领写成书,期望后代能认真学习从事园艺工作。打破常规的背后,是一位父亲无奈而心酸的抉择。有学者考证计成后代计侨走文途,为他人做幕僚,似乎计成写《园冶》的初衷未能达成。计成可能料到后代的选择,才会把毕生造园心得对外公开面向社会。
计成的园林手艺没在家族中延续,其《园冶》成为中国经典造园学专著,被海内外人士捧上圣坛。从遵循真山纹理垒石到顺应自然地理建园,可以看出计成建园的核心理念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景色必须真实,顺应自然万物。这背后是明代文人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喜爱寄情于天地山川万物之间。比如明代文人提倡走出书斋,贴近自然,与今天主张走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的想法较为一致。这一观念代表了苏州的审美精神,比如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在讲述房间器物摆放的典籍《长物志》中提到:书桌上陈设的笔筒应该选用白色竹节形状的定窑瓷器,它颜色纯粹造型贴近自然,珍贵难得。
计成讲究师法自然、崇尚自然审美,把“天开”当成造园的指导思想,又不排斥用“人作”的手段达成此目的,既肯定了人力改造自然的能力,又兼顾天然之美。计成一身所学驳杂,既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又擅长绘画,更兼游历南北,眼光境界远超普通工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其学问的总结与升华,体现了他的价值观。
《园冶》里面有大量计成总结的苏州造园技术精华。比如,他在专门讲述踏勘选定园址的《相地篇》中说道:“临溪越地,虚阁堪支”,就是在接近水源的位置建造虚阁,让水从阁楼下面流过,人无法看到水的源头,营造神秘感。这种遮挡溪水源头的建筑方法类似文人画作中的留白,通过半遮半掩的方式,给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苏州狮子林中的“修竹阁”就是典型实例。
对于苏州园林的必要元素假山,计成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园冶》中开设《掇山篇》,探讨假山的布置,提出假山应该按照真山脉理布置,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很多园林采用该设计理念,比如无锡“寄畅园”西壁的假山,按照惠山的脉络走向堆叠,使假山真山浑然一体,达到“宛如天开”的境界。
董诰《寄畅园》图中可见山石组及山径 图源:《建筑史学刊》2023年第4期
《园冶》本是父亲留给孩子的礼物,饱含父母对子女无私而纯粹的感情。可惜天意弄人,晚辈未按照长辈心意,世代传承造园之职。计成心胸开阔将书出版发行,供天下人阅读,无意间将苏州匠人的智慧流传于世。
崇祯甲戌岁,予年五十有三,历尽风尘,业游已倦,少有林下风趣,逃名丘壑中,久资林园,似兴世故觉远,惟闻时事纷纷,隐心皆然,愧无买山力,甘为桃源溪口人也。自叹生人之时也,不遇时也。武侯三国之师,梁公女王之相。古之贤豪之时也,大不遇时也!何况草野疏愚,涉身丘壑,暇著斯“冶”,欲示二儿长生、长吉,但觅梨栗而巳。故梓行,合为世便。
《园冶》出版发行后遭到了冷遇,明清三百年间,翻阅各类文献材料,似乎只有清初的戏曲家、文学家李渔在描述中国人艺术生活的专著《闲情偶记》中引用过《园冶》的语句,之后便陷入沉寂,直到民国年间才从日本传回国内,为中外所瞩目。《园冶》为何沦落到几乎没人看的地步,背后原因纷繁复杂。
表面原因是计成受到朋友的拖累,导致《园冶》遭到池鱼之殃,无人问津。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植先生认为,计成和明末时期声名狼藉、为人不齿的阮大铖交往过密,甚至还让对方为《园冶》作序,导致该书刚出版后就遭到江南文人圈的鄙视与封杀,糟糕的初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成为其无法摆脱的标记。
直接原因则是明末清初之际,社会动荡战乱频发,江南园林建造数量变少,《园冶》的实用性降低,类似一个人花重金买别人的屠龙秘笈,历经十余年的磨砺把本事练到登峰造极,结果走出家门却找不到龙。朝代更替中人们朝不保夕,一门心思想着财不外露,哪会大兴土木建造园林,在市场萧条的大环境下,别人自然没兴趣购买《园冶》学习技术。
计成文人与工匠的双重身份,导致《园冶》定位出错。计成文人的身份让其追求文字华美,用四六骈文书写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园冶》的目标客户本该是工匠。可惜古代工匠地位卑微,识文断字的人比较少,能够看懂和理解骈文意思的人更是稀缺,而且工匠们靠口授实操,自成一套教学体系,计成的园林理念可能不符合他们的习惯,强行学习会导致矛盾,砸了自家口碑。能看懂《园冶》的文人秉持着“君子不器”的传统,不肯放下身段学习造园理念,更别说去当造园师。需要的人看不懂,能懂的人不需要,目标客户的不清晰自然让《园冶》备受冷落。
所幸还是有人清楚《园冶》的价值。清初戏曲大家李渔慧眼识珠,称赞《园冶》将园林建造的方方面面都记载下来,没有疏漏。民间书商则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看出《园冶》里面蕴藏的价值,他们把《园冶》改名成《夺天工》《木经全书》,继续在市面上流传。
国内遭“否”,声名不显的《园冶》,在海外却广受好评。其在日本得到珍藏,并被多次再版,对日本造园学、美术、文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20世纪20年代,陈植先生在留学日本期间,见到明版全本《园冶》。书籍重新在国内流行,引起学者研究探讨的热潮。
《园冶》成书后因阮大铖和战乱的缘故,未能大方光彩,在国内默默无闻,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其在外国又得到珍藏与延续,更在东西方思想激烈碰撞的民国年间,重新刊刻传播,绽放璀璨的光芒。随着教育的普及,今天的广大群众已能看懂并欣赏计成的骈文之美,领略《园冶》的魅力。
计成的造园本领来自苏州,来自园林之乡。耳濡目染的精美园林与随处可见的能工巧匠,培养了他的造园才华。他成名后反哺桑梓,把一身营造本领写成《园冶》,期望苏州园林水平更上一层楼。
计成一生是个大写的“否”卦,他的人和书总在经受过艰难挫折的锤炼后,迎来转机与新的挑战。从其境遇中,让我们了解到成功不是唯一,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那就另辟他途,照样能获得成功,留名青史。
1.【明】计成 著,赵农 注释:《园冶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明】计成 著,陈植 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3.【明】计成 著,张家骥 注释:《园冶全释》,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 张薇:《论计成其人与〈园冶〉其书——〈园冶〉文化论之一》,《中国园林》,2005年第7期。
5. 金学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经典〈园冶〉在海外》,《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6. 王建文,刘延华,沈昌华等:《〈园冶〉作者计成的籍贯、后人、家族及镇江住址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9. 刘敦祯:《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年版。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公海赌赌船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