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并称为四般雅事,在诸多雅兴之中,尤以焚香为最。在各类香器中,大漆香器凝聚着历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与审美追求,处处透露出古人香事中的风雅意趣。
古人常用的焚香工具有香盒、香盘、香匙、公海赌赌船官网香箸、香壶等,熏香用具则有香炉、香筒、熏球、熏炉以及随身佩带的香囊等,配套家具如香几、香案、座屏、插屏、立屏等品类繁盛。经大漆髹涂后的香器如玉般光滑温润,同时,漆膜还具有耐酸碱、耐高温、防潮、防腐、附着力强等材料优势,可与制作香器所需的木胎、铜胎、瓷胎、玉石胎、竹胎、皮胎等紧密结合,依形制、功能配以髹饰效果,将香器的美学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品赏历代传世大漆熏香器具中的经典之作,可以从代表性髹饰工艺中领略其独特魅力。
香盒,在古代又有“香合”“香筥”“香函”之称,指用于盛放香料的小型带盖容器,盈手可握,亦是香案、居室的饰物,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为防止香气走散,香丸、香饼、天然香木等需要密封干燥储存且便于取用,各类盛香之器应运而生。相较竹木、象牙、金属、陶瓷、玉器香盒,漆器香盒具有密封、轻巧、精致、雅观等特点,造型多为扁平的圆形、方形、多边形、花瓣形、动物形以及果实形等,汇聚了雕漆、螺钿镶嵌、描金、百宝嵌、戗金等诸多工艺。其中,雕漆香盒尤显高贵典雅,自宋代开始成为存放香料的至臻选择,其制式也堪称典范,沿用至今。
从传世的宋代雕漆香盒来看,多为圆平直扁的蔗段式或蒸饼式造型,以木、夹纻、金银和少量的锡为胎,多采用剔红和剔犀工艺,一般刻锦纹为地,花纹图案凸起,雕工藏锋清楚,纤细精致。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剔红桂花香盒”,为木胎蔗段式盒,在盖面细密的锦地纹上雕刻有精细的折枝桂花,侧壁刻有回字纹。另如“宋代剔彩牡丹双凤纹大香盒”,属双色雕漆,上层剔犀雕刻凤纹与花卉,下层剔红刻锦纹,层次井然,剔刻精良。元代雕漆香盒在宋代基础上渐臻完美,题材除了花卉、鸟兽,还增加了追求生活意趣的自然景物以及精致细腻的几何锦地。
明代雕漆香盒的题材主要为花卉图案。如明代早期两件分别以剔红、剔黑工艺制作的“牡丹花卉纹香盒”,盒盖隆起,唇边子母口相合,花肥叶茂,花叶密布无锦地,髹漆颇厚,用刀较深。所雕牡丹造型写实,不见刀锋,细节均推光处理,处处浑厚圆润。再观以剔犀云纹、蔓草纹等图案为典型装饰的几何纹香盒,如明代早期“剔犀如意云头纹香盒”,纹饰简约,盖面及器壁雕有如意云纹,红黑相间,漆层肥厚,刻画精湛,器表光滑莹润,光可鉴人。此外,在大量表现文人雅士闲逸生活题材的香盒上,或访友或对弈的人物常现于庭院林间、山石古树旁,三种锦地纹分别代表天、地、水不同空间,增强了立体感,侧壁均雕有几何纹样。
清代雕漆香盒以更加注重多漆色运用的剔彩工艺为盛,且刀痕显露不打磨。在“雕彩漆秋虫香盒”中,绿、棕、黑、黄、红五层色漆层层堆涂,雕刻过程中再一一显露,层次饱满。许多寓意吉祥的香盒更是富丽华美。因质料华贵,雕漆香盒逐步成为贵族香事者的案台饰物。
香炉是熏香必备的器具。自宋代开始,许多文人雅士参与香事,香品研制日趋繁多,因此也出现了大量小型香炉,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珐琅及玉石等。其中,漆制香炉多以木胎、铜胎为地,造型常见方形、圆形、六角形、花瓣形,多有置盖,可熏香,也可作为案头清玩。漆制香炉中又以薄螺钿镶嵌工艺为代表,尽显绚烂奢华。
薄螺钿镶嵌工艺最早出现于宋代。与唐代盛行的钿片质地厚实、色彩单一的厚螺钿镶嵌不同,薄螺钿多取自夜光螺、珍珠贝、鲍鱼贝等海洋螺贝,剥取珠光层,依形磨制,厚度常加工至0.5毫米以下,可折射出如霞似锦的七彩光芒,又有“软螺钿”“七彩螺钿”之称。镶嵌时,将薄螺钿切割成点、丝、片等各种形状,一点点地镶嵌于黑漆地上,罩漆磨显出精细图案,造就出漆与贝的天作之合。以明代“大漆嵌螺钿花瓣形香炉”为例,该炉呈五瓣梅花式,圆口薄唇,鼓腹丰满,腹以上渐收,随形浅足,炉身为木胎髹漆,胎质坚实,内有铜制容器盛放香料,炉盖圆鼓为纯银编制并以铜饰缘。炉身通体嵌薄螺钿,腹部中心为山水人物图,周围嵌细密螺钿锦纹,如绣球纹、龟背纹、菱形纹等,交错纵横,在繁缛中透出几分规整,雅致可观。在黑漆的映衬下,可见螺钿光彩斑斓,精致莹润。
古代焚香置炉的家具——香几,常陈设在厅堂、书斋供人观赏,上置香炉、香瓶、香盒等。香几的几面形状多样,常见的有圆形、方形、多边形、梅花形等。上等几类用料讲究,采用紫檀木、花梨木、酸枝木等硬木制成,抑或以漆加饰,尽显雅趣。在以漆为饰的香几中,尤属描金工艺繁而不俗。
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即在推光后的漆地上用金胶漆描绘花纹,待将干未干时敷以细金粉,常表现山水、人物故事图景,或绘寓意美好的龙凤纹、花卉纹等。描金工艺始于战国初期,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故宫博物院至今收藏有清宫数十件大小不等的描金香几,从其档次之高、品质之精可窥见当时香事的繁荣。清代中期“黑漆描金山水图菱花式香几”便是其中代表,通体黑漆地描金,菱花式几面绘山水图,金色浓淡成晕,纹饰描绘较为写意。面下束腰处及托腮上均绘缠枝卷草纹,牙板膨出,牙头与肩部雕作如意云头造型。三弯式几腿上舒下敛,四足端外卷,落于随形托泥之上,托泥下承四如意足,牙头、牙板、四腿及托泥均饰描金花卉纹,绮丽不俗,疏密有致。描金香几中黑漆地最为常见,其次是朱漆地或紫漆地。在五代传世绘画《浣月图》中,便描绘有一件朱漆描金香几,几面方形绘四方菱花纹,鼓腿彭牙束腰,间饰回纹及卷草纹,腿足向内微收,足端马蹄内翻回落于托泥上,造型纤巧。在清代中期“朱漆描金香几”上可见漆彩风华的延续,该香几几面为圆形,束腰镂空雕刻花卉纹,牙板及腿部以描金满工绘制金色云纹装饰,画工流畅,与圆几线条相得益彰。历经岁月磨砺,虽部分描金图案已斑驳陆离,但尤可想见当年的辉煌隽美之态。
古往今来,香文化与漆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香器与漆器相互交融又“独立成章”。灿然生辉的大漆香器不仅展现着东方独有的造物智慧与生活美学,也让人们从中窥见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