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欢迎来到公海_欢迎来到赌船鲜果配送有限公司!

专注鲜果配送

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全国咨询热线020-5663241133
公海赌赌船水果种植基地

新闻中心

 

推荐产品

24小时服务热线 020-5663241133

种植业和种业管理处2019年工作总结与20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4-09-18 08:48浏览次数:

  2019年,我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局党委的决策部署,较好底完成了各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现总结如下: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坚持产量品质效益并重,加强责任考核、加大政策扶持、创新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生产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投入减量化、粮食产品优质化,全市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据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统计,2019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131.89万亩,总产量54.04万吨,同口径分别比2018年增0.3%和1.2%,与上年基本持平、产量稳定,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完成32个粮食高产示范区的创建,6.1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提标改造,7个省级旱粮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广水稻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达83.69万亩,主要粮食作物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积极参与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全力以赴参与做好本届茶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和展会期间现场管理工作。本届茶博会规模大,展馆面积216平方米,标准展位24个,进驻了19家各县市区茶叶企业,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宣传等方式,展示我市茶产业发展成就,营销推介知名茶叶品牌,弘扬茶文化,同时促进贸易洽谈和现场销售等。另有72平米茶叶机械馆一个,展示展销衢州茶叶加工新设备、新技术,宣传“中国茶机之都”称号。

  以集聚区、规模主体为重点,推进“放心菜园、精品果园、生态茶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建设,优化种植品种,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生产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按照省厅《浙江省种植业“五园创建”实施方案》(浙农专发〔2018〕85号)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度种植业“五园创建”工作的通知》(浙农专发〔2019〕79号)要求,2019年组织创建了21个“五园创建”省级示范基地,其中放心菜园3个、精品果园7个、生态茶园5个、特色菌园4个和道地药园2个。强化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挖掘产业文化内涵,推进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与种植业生产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我市种植业主导产业总体上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产量稳中有升,品种结构改善,产值增加。其中,据业务部门统计,2019年全市茶园总面积25.55万亩,比上年增加0.45万亩,增长1.8%;茶叶总产量达9771吨,比上年增产4%,总产值达13.7亿元,与上半同口径相比,增加1.08亿元,增值8.5%,产值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名优茶产量4851吨、产值达12.4亿元,同比增产6%、增值7.7%。2019年全市蔬菜复种面积71.14万亩,产量134.58万吨,产值22.7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0.34%、0.92%、4.19%。全市新发展果园1.3万亩,比上年增2.5%,预计柑桔37.9万吨,增产4.6%,猕猴桃2.57万吨,增产7.1%,枇杷0.79万吨,减产8.1%,葡萄1.3万吨,减产18.8%,桃0.69万吨,减产6.7%,梨1.5万吨,基本持平,杨梅产量0.34万吨,减产17.1%。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9.65万亩,总产量1.81万吨,总产值7.01亿元,基本保持稳定。全市食用菌总产量为13.1万吨,总产值11.7亿元,分别比去年减8.3%和4.4%。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自然灾害来临前及时提出种植业生产应对技术措施,指导农民开展抗灾救灾,及时恢复生产,减少因灾损失。今年我市农业自然灾害主要经历了7月的强降水、9月台风以及下半年连续几个月的干旱,一是7月3日下午开始衢州市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据统计,全市农作物受灾11.39万亩,成灾3.77万亩,绝收1.1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7123.2万元;二是今年第 9 号台风“利奇马”在我省登陆后,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给我市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公海赌赌船官方网站定影响,主要以衢江区和龙游县为主,以及江山碗窑乡的部分鱼塘,全市农业受灾面积1.02万亩,成灾面积615余亩,直接经济损失约391万元;三是一直持续到11月份的干旱天气,造成全市上报受灾面积34.17万亩,成灾15.3万亩,绝收3.7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64亿元。针对各类自然灾害,我们及时提出了种植业生产灾害性天气应对措施和灾后恢复措施,期间派技术骨干到生产一线实地了解灾情、开展技术指导。针对今年第9号“利奇马”台风灾害,在台风来临前及时提出种植业生产抗台救灾应对技术措施,台风过后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基地开展技术指导。

  五、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回头看”,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乱象

  一是深入自查自纠,全面整治整改到位。针对市级验收发现的整治整改不到位问题,要求各县(市、区)及时报告市级验收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并再次进行逐一核查核实,确保严格按照省要求整治整改到位,全市排查出的163个“大棚房”问题均已整治整改到位。二是抓住春耕时节,切实提高复耕质量。抓住三四月份春耕生产的有利时节,指导各县(市、区)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和区域产业布局,在新复耕的耕地上种植了一批油菜、西瓜、柑桔等农作物。三是注重帮扶服务,努力较少业主损失。一方面及时完善设施农用地审批手续。尊重各项目实际发展需求,对实际用于设施农业用途且符合补办手续的,积极帮助项目业主做好设施农业用地补批手续。另一方面抓紧完善建设用地补办工作。严格按照省里精神,要求龙游县于6月30日前完成龙游花海项目的建设用地补办工作。同时,出台一批帮扶政策,对整治后闲置的温室大棚重新复种,并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等新技术的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四是完善台账档案,确保资料齐全完整。完善全市“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台账,并梳理了“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台账档案清单,要求各县(市、区)建立完善“大棚房”问题排查台账、“一案一档”清理整治台账、疑似图斑现场核查台账等。五是加强工作巡查,强化设施农用地监管。指导各县(市、区)做好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巡查,加强设施农用地监管,确保“大棚房”问题不回潮不反弹。

  一是完成市人大政协建议提案答复。今年共完成4件市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其中人大建议主办件2件;政协提案主办件2件。涉及乡村振兴2件、智慧农业1件、新型农业主体培育1件。所有主办件均由局领导带队与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进行了面商,对办理态度和结果都表示满意。

  二是完成农情信息统计。今年,我市向省种植业处上报农情报表55张;在梅汛期、台风及突发气象灾害等灾害性天气期间,上报灾情动态10余次。同时,及时发布抗灾救灾和灾后生产自救技术。

  三是完成农药生产风险检查相关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农药管理条例》及农业农村部配套规章,加强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中安全风险防范工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同时结合做好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我市自9月上旬开始,市县两级均开展了农药安全风险防范工作情况调研和安全生产检查,全市共出动606人次,检查了包含农药生产企业、农药经营网点和蔬菜种植大户等在内的465家主体,责令整改和隐患提醒84家,发放宣传资料1980份,媒体宣传31次。

  2020年种植业和种业管理处将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针对种植业生产实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多措并举,着力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研究出台粮食生产政策意见。强化责任落实,切实做好省、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有关工作。研究起草全市发展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二是管好用好粮食生产功能区。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坚决守住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生产总量。继续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5.7万亩。三是继续化解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问题。向上加强与省厅对接,向下加强部门协调,竭力为“非粮化”问题找到一个较为适合的化解方法。

  积极参与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博会展示展销活动,组织做好产销对接、品牌推介、贸易洽谈等,配合做好展会的现场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参加浙江精品果蔬展销会。展示我市各类时令瓜果、蔬菜、食用菌等时鲜产品,扩大我市水果和蔬菜的影响力。积极参加浙江绿茶博览会,组织相关推介活动,提升我市茶叶的知名度,开拓全国市场。

  继续开展种植业“五园”省级示范基地创建。坚持高效生态和绿色发展导向,以绿色增产增效增收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新创建放心菜园、精品果园、生态茶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省级示范基地19个。

  一是探索修订全市种植业发展规划,为全市种植业产业结构、布局、技术支撑、政策配套、品牌打造、营销推广等做一个全面精准的规划和定位。其中重点依托中药材产业协会等力量,制定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为打造“康养之城”提供物质基础。二是试点和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技术,为解决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问题和种粮效益不高等矛盾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三是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依托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组织团队专家科技下乡服务。抓住关键农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实地指导。

  继续深化农药购买实名制工作成果运用,规范种植业产业基地农药、化肥等使用环节的生产记录,提高种植业产业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同时,增加物资储备,制定应急预案,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强化技术支持,竭力提高全市种植业产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加强对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的指导。

020-566324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