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2013年,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通过考察我市的地理条件后,与我市签订了两个五年合作协议,于2014年初派帮扶团队前来帮扶我市发展猕猴桃产业,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间,中科院武汉植园猕猴桃团队以钉钉子的精神,一直坚守帮扶阵地,转化猕猴桃科技成果,使我市猕猴桃产业从2013年前不到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8万亩,累计新增18万余亩。其中,2023年全市猕猴桃产量达6.3万吨,产值达15亿元。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成了全市广大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小康果”和许多创业人士转型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创业果”。
我市的猕猴桃产业大部分分布在水城区,原来种植的猕猴桃品种主要是“红阳”。2014年,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帮扶团队进驻我市开展帮扶工作后,为进一步提高猕猴桃种植效益,帮扶团队制定了“六盘水市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1套,引进优良品种10余个,尤其是引进中科院自主培育的优质高抗红心品种“东红”试种成功后,2016年开始规模化发展,全市共种植6万余亩。因“东红”适应种植区域比此前的“红阳”品种种植区域提升海拔高度300米,平均单产超“红阳”20%-30%,加之“东红”有突出的抗软腐病和极耐贮性,销售期延长2个月以上。通过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技帮扶,如今已在水城区建成万亩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使全市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从2013年前不到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8万亩,占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的30.91%。今年通过省、市各水果专班对我市猕猴桃测产检查,全市原建的3万亩猕猴桃“吨产园”和新建的3万亩猕猴桃“吨产园”均达标达产。从测产情况看,全市猕猴桃产量达6.3万吨,综合产值达1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9.9%和66.67%。其中“东红”优果率达80%,盛果期平均每亩单产超过2000斤。
通过帮扶单位和我市各级有关部门多年努力,成功打造出“弥你红”“凉都红心”等知名品牌,全市猕猴桃产业基本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城区米箩猕猴桃产业园区成功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及“贵州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多个称号,2013年以来连续5年蝉联贵州省农业园区综合绩效考评第一名,2021年9月猕猴桃产业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城区成为产业技术体系的示范区,猕猴桃产业成为水城区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产业发展中,只有老百姓掌握技术,尝到产业技术带来的收益甜头,才会激发他们发展产业的内在动力。为此,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帮扶团队积极传授猕猴桃种植技术。据悉,自2013年以来,该团队平均每年在当地举办室内培训班3期以上,在田间地头举行培训会5期以上,并先后在水城区举办了2届全国性培训班、5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9届全国性产业技术培训班。此外,帮扶团队还深入基层开展大小培训600余次,培训一线年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帮扶团队累计为全市培训中层技术人员超5000余人次、基层一线万余人次,同时为我市培养了本地专家20余名,其中市农科院2名、水城区管委会1名因近十年猕猴桃合作成果晋升高级职称,多名年轻技术人员晋升中级职称,成为我市猕猴桃710公海赌赌船官网欢迎您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
通过帮扶团队连续10年的集中授课和田间指导,我市各级农技人员、市场主体和生产一线人员的种植管理理念大幅度提升,山地坡改梯、重施粗有机料改良土壤,疏蕾疏花、科学使用生长调节剂、果实套袋防软腐病和柑桔小实蝇、小型农机运用、科学采收、科学贮藏保鲜等先进技术的实施已在许多猕猴桃果园屡见不鲜。
就水城区而言,水城区符合标准化的果园占90%以上,平均亩产从原来的800斤提高到现在的2000斤,新引进品种“东红”的平均亩产量达3000斤,最高产量可超4000斤。通过果实套袋技术的普及,降低柑桔小实蝇和果实软腐病的危害,大幅降低了采后的果实损耗,采后损耗由帮扶团队刚进入时的30%-40%,降低到现在的20%以内,其中“东红”品种的采后损耗率仅在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