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不过方言梗可不是近几年的“新鲜事物”,曾几何时,从“铁子”“老铁”到“雷猴”“扑街”等,各种方言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由于普通话诞生于北方方言,对于东北话或是山河四省的口音,大部分人虽然一知半解,但都听得比较频繁。
每失去一个羊头,就能听见来自西北地区“敦煌老马”的恶魔低语“灵魂汁子浇给~~(微弹舌)”。
还有云南网友因为语音输入有口音,把“一米”打成了“玉米”,在网络上又掀起一波询问大家“玉米几”的狂潮。
当我们对山西的印象还是老陈醋的时候,山西四人行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晋城话说给公海赌赌船官网晋城人”,已经“异军突起”洗脑了不少网友。
四川方言的“蜀道三”(数到三)一瞬间让我以为是李白的《蜀道难》迭代到3.0版本了。
还有网友们用起了两广地区对猴子的称呼“吗喽”,高喊“吗喽的命也是命”来反抗不公。
由于我国方言种类繁多,其差异性使得方言表达对不同地区的人来说,显得新奇特别,正好满足了网友们搞怪又猎奇的独特心理。
当一些少见的地方方言走红时,人们一方面好奇其意思,另一方面也为“能用一个新词”而感到有趣。
比如“吗喽”虽然直意是“猴子”,但也有“人不像人”的隐喻,正好契合了打工人的自嘲心理。
这种从地区文化中剥离出来的独特内涵,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突出的表达效果,因此更容易在网络上走红。
这种身份认同不仅增加了网络交流的乐趣,也激发了同属方言区用户的集体共鸣和二次创作的热情,从而推动其更大范围传播。
无论是早年间爆火的李子柒的农忙生活,还是方言破圈、土味科目三等,无不展示着我们身边最普通的生活。
直播、短视频等易操作的表达形式,极大带动了网民进行创造和分享自身文化的热情。
他们通过镜头,向世界展示了真实而多元的底层生活,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到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
而那些因为交流共鸣而产生的新群体,也会因为二创而更加壮大,方言梗走红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这种舞蹈源于普通大众,却屡屡在各种大场合出圈,从国外的舞剧团,到国标舞冠军,再到杨丽萍团队,都在接受和模仿。
媒体选择什么方言,就会让什么方言被看见。而当媒体变得多元化时,就是百家争鸣之时。
以往我们只能通过影视看到主要的几个大片区方言,而现在能认识到更多的民族方言,打破地域之间的壁垒。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而多元的平台,使得多种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美美与共”。
现在,下沉市场的用户,逐步成为网络的关键意见群体,他们的声音和观点也能够影响到更广泛的人群。
我们应更加关注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提升,接纳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