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公海赌赌船官网悠悠古道,行稳致远。2013年9月,中国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10余年来,中国与各方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落地生根、蓬勃发展,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十余载阔步前行,不同肤色的同行者共同见证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向前,并与之相伴成长、共同发展。央广网陕西频道特推出“我与‘一带一路’共发展”系列报道,聚焦丝路发展,与见证者对话,讲述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发展的生动故事。
央广网杨凌7月25日消息“这些苹果苗木是经过脱毒、无性繁殖的良种,并且是根据吉尔吉斯斯坦当地的气候条件筛选的优良砧穗组合,这些小苗将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运往中亚地区,在当地实现高标准的苹果苗木生产。”在陕西杨凌的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东正带领学生检查苹果苗木培育情况。
为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联盟已吸纳19个国家的120家单位,搭建了“一带一路”农业科教合作平台。在联盟框架下,该校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建成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种植我国的优良作物品种及技术,初步探索建立了“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模式。
在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苹果种苗培育实验室,一棵棵小绿芽在培养皿中茁壮成长。这些小绿苗将被筛选培育,种植在中亚地区的土地上。
“中亚地区要发展苹果产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苹果种苗的问题。可别小看眼前的这些小绿苗,这些经过多年培养选育的优质果苗落地当地后,不仅能提高苗木的质量,而且初次结果时间较当地传统种苗缩短2—3年,大幅降低成本,提升当地果农收益。”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负责人张东一边展示一边介绍。
张东是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从事苹果矮化种苗繁育与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近5年,他主持了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10余项重要项目,为我国苹果领域的技术突破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记者见到张东时,他正在苹果试验田旁跟学生交流专业知识。他戴着一副眼镜,脸上皮肤呈小麦色,与胳膊上白皙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肤色差与他常年在田间地头奔走密不可分。
对此,张东笑着说:“我们上课经常就在苹果地里,眼前看到这几大片苹果树苗,都是我们从实验室育苗、脱毒需要1—2年,繁育到产业化应用的数量又需要2—3年,再到嫁接这样一步一步栽种出来的,整个过程可能持续5年以上,这些苗木像孩子一样,是我们看着一点点长大。”
张东指着两种不同种苗培育出的苹果树告诉记者,眼前树叶泛黄,树干有斑驳痕迹的果树是传统不抗重茬的苗木。另一种树干有光泽,树叶翠绿,生长状况良好的苹果树,就是经过不断严格实验,完成脱毒、筛选、栽培出来的抗逆强、繁殖性强、品质优的苗木。
种苗是果业的“芯片”,一棵小种苗基因的优劣,关系到整个果园的成败乃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的栽培过程中,没有选用脱毒的栽培苗,尤其是一些非潜隐性病毒可能造成最后的毁园。苹果苗木感染病毒,目前全世界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我们就从源头着手,运用茎尖超低温脱毒技术结合化学疗法,脱毒率高达90%,这些种苗的应用基本解决了苹果病毒的问题。”张东介绍。
我国苹果产业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等瘠薄地,缺乏矮化抗逆砧木成为发展矮化密植和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2013年以来,张东的研究团队对现有野生和矮化砧木资源抗旱、抗寒、耐盐碱进行综合评价,以抗逆、矮化、易繁殖的苹果砧木为核心亲本进行常规杂交选育,并利用砧木无性繁殖相关技术,在完成实验室初步评价后,在不同生态区开展抗逆性田间试验,选育抗逆、易成花、繁殖性强、品质优的矮化砧木优系15个。
“我来自新疆阿克苏,我们家乡的‘冰糖心’苹果闻名全国。与阿克苏毗邻的吉尔吉斯斯坦也是苹果的传统产区,我家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亲戚都有种植苹果的经历。我在读大一时,在吉尔吉斯斯坦探亲途中,发现亲戚的果园因品种落后、病毒侵染严重,收益差。自己虽是学果树的,但当时也无能为力。”来自新疆的巴合提别克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学生,他探亲回来后,便暗自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变吉尔吉斯斯坦亲戚果园的这一现状。大二时,他跟随张东教授学习研发苹果脱毒矮化自根砧种苗繁育技术。
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吉尔吉斯斯坦田园牧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莫斯科区揭牌成立。该示范园的苹果种植区由张东团队负责。
张东团队深入吉尔吉斯斯坦调研时发现,当地的苹果种植存在种苗砧穗组合搭配不合理、苗木带毒严重、繁殖效率低、配套技术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收集当地的苹果资源,利用分子育种技术,筛选出适应当地发展的品种和砧木,具体表现为抗逆性好,能够抵御当地极端低温,提前2—3年结果。
针对带毒率高的问题,张东教授及团队针对新品种的高效茎尖超低温脱毒技术,有效脱除6种主要病毒,脱毒率高达90%。同时,运用无糖组培克隆繁殖技术,实现生根与炼苗同步,缩短育苗生长周期,且成活率提高至95%以上。
“我们的种苗,适应性强,能抵御当地极端严寒,早花性好,能够提前2—3年挂果。同时,成本较欧美国家进口苗木相比降低了30%以上。可以说,我们的技术实现了吉尔吉斯斯坦脱毒矮化自根砧苗木从0到1的突破。”张东介绍。
5年时间里,张东带领研究苹果成花机制的邢利博老师、主攻苹果分枝发育领域的马娟娟老师、深耕苹果砧穗互作机制的安娜老师和钻研苹果不定根发生的毛江萍老师,在果实品质及贮藏技术方面颇有研究的吕燕荣老师以及硕博研究生等团队成员,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完成苹果品种、砧木和砧穗组合筛选,研究集成了一套适于当地气候条件的苹果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模式。
在张东的研究团队中,有不少留学生的身影,来自巴基斯坦的Muhammad Mobeen Tahir(中文名李叶文)就是其中一个。
“我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了8年时间,一直跟随张东教授学习,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苹果不定根发生机制与调控。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为苹果砧木育种工作提供更多支持。”李叶文表示,在中国求学期间,不仅学到了行业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还收获了来自师生及中国人民的友谊和温暖。他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园艺领域的繁荣作出贡献,为园艺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今年5月底,张东带领学生检查试验田内苹果苗木生长状况(央广网记者刘昱 摄)
张东目前已指导1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40余名硕士研究生,并且每年张东都会带着学生前往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地区,进行考察指导。“我们有学生常驻在吉尔吉斯斯坦三四个月,为当地的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提供技术指导。”
2023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莫斯科区州政府与吉尔吉斯斯坦田园牧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建设协议》,三方将合作建成标准化的苹果良种脱毒苗木繁育示范基地、苹果现代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标准示范园和作物新品种良种繁育与示范基地,以推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教育科研国际化和成果转化,同时为吉尔吉斯斯坦提供果木良种,共同促进果木和作物良种繁育技术,推动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的发展。
“中亚是传统的苹果产区,陕西又是苹果种植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区域,近些年,我们在技术、人才各方面有着很好的储备,我们双方的优势互补。希望通过‘苹果树’为媒介,搭建起农业连通的桥梁,可以一起探索中国和中亚国家和地区农业合作交流的机制。”张东说。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相关科研团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积极投入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中,用青春与智慧书写“一带一路”上的动人故事。
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联盟已吸纳19个国家的120家单位,搭建了“一带一路”农业科教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