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这句广东南雄的本地民谣,形容的正是当地红砂岭地貌——这里的土地半土半石,荒漠化严重,极易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衰退等各种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2018年,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获批,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项目是其中的重要支撑工程。
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以先进的生态理念、扎实的治理成果获评联合国“世界生态恢复十年旗舰项目”。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项目则凭借着突出的治理成效,入选了首批公布的15个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4年多的综合治理下,南雄红砂岭焕然一新。约4.6万亩红砂岭得到了系统化治理,千沟万壑的红色荒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出现了“山顶林木戴帽、山间果树缠绕、山下水田遍地”的景象。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又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韶关南雄位于广东北部,地处南岭山脉南麓,毗邻江西,属于广东南岭生态屏障,生态功能极其重要。该地地形上南北两面群山连绵,中部丘陵沿浈江伸展,形成的狭长盆地为“南雄红层盆地”,当地人俗称“红砂岭”。
充足的日照,炎热的气温,让土壤里的铁元素氧化,造就了这片红色土地。在大雨的冲刷下,山顶的泥土顺势而下,形成了千沟万壑的景象。
上世纪初,南雄境内红砂岭生态问题突出,是广东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市县之一。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南雄在上世纪80年代开启了红砂岭治理——全城动员,上山植树。
“我年轻的时候,红砂岭的山坡上什么作物都没法种,对老百姓没有效益。山脚下有些田,但一下雨,雨水就会把山上的土冲到田里,农作物会被一层红土掩盖。为了治理水土流失,我们全员上山植树,耐旱的菠萝麻、银合欢能适应这个环境,种上去能活。”南雄市原水保办主任钟佩田回忆。1953年出生的钟佩田,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砂岭整治的亲历者。
“全县基本消灭了荒山,实现了绿化达标线,初步完成了水土流失治理……造林26211.6公顷,封山育林33832公顷。”这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来自记录了上世纪红砂岭治理全过程的老纪录片。
然而,早期整治方式较为单一,红砂岭的生态系统并不稳定。随着后续人为活动增加,大量田地丢荒,土地退化引发的红层荒漠化变成了最突出的生态问题。这造成了当地红砂岭局部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生物多样性衰退,土地利用效益极低。南雄红砂岭迫切需要新一轮整治。
2016年,中国启动山水工程,这为南雄红砂岭治理带来了新契机。山水工程改变了以往单一治理的局面,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南雄实施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2018年,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项目开展,当地成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在自然资源部门设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探索形成了政府搭台、修复办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
“我们借山水工程的契机,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采取‘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用山上、山腰、山下这种立体协同治理模式来组织我们的南雄红砂岭的治理。”南雄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符加方说。
4年时间,南雄约4.6万亩的红砂岭得到了系统化的治理。如今,已经几乎看不到大面积的红砂岭。若是11月下旬前往南雄,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色——山顶的植被涵养林丰茂旺盛,山腰的柑橘园硕果累累,山脚的片片稻田金黄如浪。
阳春三月,南雄油山镇柑橘基地的脐橙花竞相开放。基地管理人员朱文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园子里看看花朵,期待着八个月后的橙黄橘绿时。
5年前,深耕柑橘种植的朱文芹了解到,南雄正在引入产业参与红砂岭治理。“我们来到油山镇做了前期调研,发现这里的土壤中钾、磷含量丰富,很适合种植柑橘。”
“种果树前,这里原来全都是荒坡地,整个片区大概有8000多亩地,我们都流转过来了。因为这里坡度比较小,向阳好,对果树的成长也有好处。”朱文芹说。
在红砂岭开辟果园的第一步,就是打造适宜柑橘生长的种植条。红砂岭的种植土层较薄,大概只有30到50厘米,而柑橘类的种植厚度一般在1米到2米。
朱文芹介绍,在改造时,他们沿着规划的种植条区域深挖至80厘米,接着再把周边的土壤回填到种植带,相比改造前填高40厘米左右。“改造种植条大概花了1年多的时间。”
天刚放晴,广东省环境地质勘查院的于波博士就带着土壤取样工具和捕虫网,来到了朱文芹负责的这片柑橘基地,开展例行生态监测。5年来,于波每个季度都会前往果园开展生态监测,他亲眼见证了这片荒芜的红砂岭,变成如今绿油油的果园。
“现在这片区域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以土壤动物数量为例,在治理前每平方米仅百个左右,如今有了数十倍的增长,已经增加至每平方米上千个甚至局部区域上万个。”于波说。
如今,站在高处俯瞰,这片果园已经初具规模,放眼望去,茂密的果树铺满山腰。“去年,这里结出来的脐橙糖度可以达到16—17,这个糖度也被称为‘最佳甜酸比’。”朱文芹说。
“90年代,大家出去打工以后,田地一直在丢荒。打工回来看到这个场景感慨很深,这么大块地,为什么没人耕种?”刘富说。
刘富是土生土长的南雄本地人,外出务工的几年,他的事业发展得很顺利。但刘富始终认为自己的根在南雄,最终还是要回到家乡,把家乡发展起来。2004年,他从珠三角返乡创业,从事水利工程。
回到家乡后,他看到四处都是荒芜的田地,感到很心痛。“记得小时候,每一块地都会被开垦出来,种上旱作物花生、番薯、大豆,客家人的勤劳体现得淋漓尽致。”刘富回忆。
大量耕地撂荒,对红砂岭区域的生态恢复、当地农业发展都极为不利。“为了解决红砂岭区域土地利用率低、农田破碎化的问题,当地推进了整片农田生态整治改造,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土地质量,既解决了红砂岭的生态问题,又有效补充了农田面积。”符加方说。
乘着这股政策东风,刘富流转了近1800亩的土地,其中1500亩垦造水田,坡度较大的300亩改造成了沃柑园。“我们保有土地原有的耕作层,耙起来整好犁底层,再通过地力的培肥,改良土质。配合灌溉系统,保证水分充足,就可以种植水稻了。”
现在,每到水稻成熟季,都能听见田野里收割机的轰鸣声,能看到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景象。
“过去,这样大片的稻田在当地很少见。”符加方感慨,“难以想象,现在荒坡地已经变成了成片的良田。”
改造后的耕地“忙”了起来。刘富介绍:“这里一年种两季水稻、一季蔬菜。年前种上蔬菜,年后收割后播种早稻,蔬菜可以做成绿肥。早稻割完后,接着播种晚稻。这样土地就没有浪费了。”
刘富认为,有了产710公海赌赌船官网欢迎您业,乡村振兴才能落到实处。“我们的稻田和沃柑园项目,为村里带来了不少就业岗位,让老百姓在家乡就能找到事做,在照顾好家人的同时也能挣到更多收入。”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不仅让南雄收获了绿水青山,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为乡村振兴吹来了一阵新风。
在南雄本地,还有许多像刘富一样的当地人,投身农田垦造。在政策激励、政府和群众合力下,南雄市已完成垦造水田项目建设规模1万余亩,新增水田5100多亩,解决了红砂岭农业丢荒、田块破碎化问题。
符加方介绍,治理后,农田单位面积收益由740元/亩提高到4500元/亩以上,农民纯收入由0元/亩增升至1900元/亩以上。“当地农民在享受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得到了租金和分红,解决了5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柯小兵表示:“2018年山水工程开展以来,在自然资源部的指导下,我们对南雄红砂岭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改变了之前简单破碎化的治理方式,实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广东的生动实践。”